五平米的服务窗口,一张办公桌、一份值班表、一抹“检察蓝”——看似简单的元素,却在枝江市综治中心碰撞出基层治理的“化学反应”。
这里不仅是12309检察服务的延伸站点,更是“检察+综治”融合机制的神经末梢:从线上获取的“求助”线索,到听证会搬进工地的纠纷化解;到司法救助与社会帮扶的精准对接……这方寸之间的“小窗口”,正以“五制”赋能,层层解开市域社会治理的“千千结”。
“指尖维权”解薪愁
驻守检察官为信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
“我没想到,只通过一通电话,就能讨回我的血汗钱!太谢谢你们了!”今年5月,市民周某专程来到枝江市综治中心,向12309检察服务窗口表达谢意。
2023年11月,周某与所在公司方协商解除劳动关系,约定公司给予周某经济补偿8000余元,后公司以周某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为由,拒绝支付该笔赔偿金。
之后的一年里,周某通过多渠道索要经济补偿金,均无果。2024年9月26日,周某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拨打了12309检察服务热线。
“我很快就收到了反馈,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手把手’来帮忙。”周某回忆道。
检察机关依托检调对接机制,在调查核实案情后,先引导当事人进入劳动仲裁程序,继而发出支持起诉意见书。经检察院、法院、调解中心多方努力,周某从原公司获得4000元经济补偿金,并于当月结清。
这个看似普通的维权案例,正是枝江“检察+综治”融合机制中法律监督线索管理机制、检调对接机制、矛盾纠纷化解跟踪督办机制的生动缩影。法律监督线索管理机制则依托大数据筛查,从12345、法律援助等平台精准锁定维权线索34条。检调对接机制聚焦劳资、家事、轻微刑案等纠纷,通过“综治调解+检察监督”促成当事人和解;矛盾纠纷化解跟踪督办机制指定专人跟踪督办,对已化解的案件定期开展回访。检察环节实现了重复访动态清零,实现群众诉求从“有回应”到“快解决”。
“听证下乡”化积怨
“说句心里话,没想到困扰我二十三年的‘心病’,竟然通过一场听证会解开了!”枝江市民老王为何发出如此感慨?事情还要从二十多年前说起。
2001年,老王通过公开拍卖程序,竞拍取得某破产国有企业的设备、厂房、土地等资产。因实际土地登记面积与协议约定存在差异,老王开启了漫长的维权之路。
今年1月,枝江市检察院正式受理该案件。枝江市检察院创新采用“检察+N”多元协同共治模式:一方面联合破产清算组、行政机关,以及法院组建专项化解工作专班;另一方面邀请村民代表、人大代表担任听证员,将公开听证会直接开在老王所在村组的活动室。
听证会上,检察官化身“协调员”,引导老王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依次发言。
“当年拍卖协议写的30亩地,为啥办证只有25亩?”老王带着怨气率先抛出问题。
行政机关负责人当场出示历史档案和土地测绘数据,破产清算组负责人解释当年资产处置细节,法院法官则从法律层面分析登记程序的合规性。检察官穿插其中,讲清“土地登记以实测为准”的法律规定,提议从企业遗留问题专项基金中给予适当补偿。
经过8小时的“沉浸式”听证,各方终于达成共识。
“这么多人帮着讲道理、想办法,管用多了!”老王终于释怀。
这场听证会的成功,正是枝江市检察院“多元联动”机制的生动实践。该院组建由律师、心理咨询师、人大代表等组成的“解忧天团”,创新“检察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调解模式,针对复杂矛盾纠纷,不再局限于“就案办案”,而是整合司法、行政、社会等多方资源,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检察官厘清法律边界,调解员平衡利益诉求,心理咨询师疏导对立情绪,基层组织夯实善后保障。
从“单兵作战”到“兵团会战”,变的是矛盾化解的方式,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初衷。如今,在枝江市综治中心,这样的多元联动场景已成为常态。2024年以来,该院通过“解忧天团”开展心理疏导37次,促成刑事和解21件,让“法结”“心结”一起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多元救助”护幼苗
驻守检察官为信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
“法律是弱者的盾牌,是困苦者的希望。”这句法谚深刻揭示了司法救助制度的价值追求。而12309检察服务中心正是为弱者开启的“一扇窗”,让法治阳光照进困境家庭。
通过这扇窗被温暖照亮的人有很多,8岁的小女孩小苒便是其中之一。2022年12月19日那个寒夜,彼时只有5岁的小苒与爷爷遭遇严重车祸,爷爷当场死亡,小苒高位截瘫。法院虽判决286万元赔偿,但因主要责任人李某无偿还能力,后续的治疗费用没了着落,小苒一家陷入绝望。
当小苒家属在12309检察服务窗口前声泪俱下时,“1+N”多元救助机制随即启动:枝江市检察院民事检察部门迅速介入,协助固定医疗诊断、伤残鉴定等关键证据,向法院发出《支持起诉意见书》,推动保险赔偿优先执行到位;同步启动司法救助程序,联合宜昌市检察院开通“绿色通道”,两级院共同发放救助金解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依托综治中心平台,民政、残联、教育、妇联等10余家单位展开立体帮扶:民政部门3个工作日内完成低保审核,每月发放低保金及临时救助;残联协助完成伤残鉴定,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对接专业康复机构;教育部门提供特殊教育支持;未检部门联合心理咨询师开展长期心理疏导……26项精准帮扶措施织就了一张温暖的救助网络。
这不仅是司法救助的个案突破,更是枝江创新建立的“司法救助+社会大保障”体系的生动实践。该机制通过综治中心“中枢调度”,实现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无缝衔接:民政兜底保障、教育帮扶助学、残联康复支持、妇联心理干预等多部门资源精准对接。今年上半年,已为10名救助对象发放司法救助金,同步落实低保、就业等帮扶措施。
从“指尖维权”到“听证下乡”,从“多元救助”到“监督闭环”,枝江市检察院以“五制”联动打造“家门口的检察院”,探索出一条“检察+综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这方寸之间的“小窗口”,正以司法温度与智慧,书写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检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