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襄阳市检察院以“三个善于”引领高质效办案,充分运用法治方式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做实平等保护,助力营造更优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推动襄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检察力量。
突出“专项引领”
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检察服务
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检察院在区行政审批局设立检察护企服务站,轮值检察干警提供涉企法律咨询
大力开展最高检、省院部署的“检察护企”专项行动,问需于企、细化措施。创新设立13个“检察护企服务站”,涉及创新创业产业园、磷化工产业、互联网+生态产业等多领域,构建法治化、组合式、定制化、全覆盖的检察护企服务矩阵。制定检察护企服务站实质化规范化运行工作办法,综合考虑基层人员结构,采用专职常驻、轮值常驻、定期当值等模式,打通检察护企“最后一公里”。通过服务站共受理线索58件,办理涉企案件127件,提供法律咨询155次。组建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检察宣讲团,依托检察护企平台,开展入企法治宣传104次,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突出“创新驱动”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检察力量
襄阳高新区第一批“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工作站”成立
出台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工作指引,探究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检察路径。不断深化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办理知识产权保护案件42件,襄阳市高新区院被确定为全国知识产权检察办案联系点。办理的一起涉地理标志商标保护案中,既监督公安机关依法追缴非法经营收入,又联动知识产权局、行业协会,推动制定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标准。加强与东津新区管委会、襄阳自贸试验区及“独角兽”“瞪羚”企业联系,成立11个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工作站,助力科技创新项目落地、投产。与湖北隆中实验室会签《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建立风险防控、办案合作、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链条,为襄阳打造汉江流域科技创新中心保驾护航。
突出“项目服务”
为全市重大项目筑牢法治保障
△襄阳小河临港经济区内正在建设的绿色智能船舶制造新公司
积极融入市委“项目建设年”部署,研究制定“服务保障项目建设十二条措施”,以高质量检察履职保障各类项目建设发展。办理的一起督促整治船舶污染行政公益诉讼案中,结合企业资质、人员结构情况,召开检察听证推动行政部门积极履职,共同督促造船厂整改。针对因资金匮乏导致整改不到位、企业面临关停的问题,经检察机关多方协调,推动该造船厂以原有资质占股的方式,引进一家企业,共同成立绿色智能船舶制造新公司,有效填补了襄阳水运市场空白,推动小河临港经济区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建设。
突出“惩防结合”
为企业经营健全管理制度
依法打击企业内部人员腐败行为,遏制商业腐败犯罪,办理相关案件18件。坚持治罪和治理相结合,办理的一起某上市公司部门主管利用职务便利,伙同承包商侵占公司143万余元的案件中,检察机关迅速介入,引导侦查取证,协助公安机关开展退赃退赔工作,确保涉案资产全部退还企业。针对民营企业内部人员犯罪的特殊情况,深入企业对企业管理制度逐条开展“法律体检”服务,帮助企业发现关键岗位管理存在的漏洞,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开展专项整改,助力健全企业内部犯罪风险防控机制。
突出“精准监督”
为企业追赃挽损提速增效
扎实开展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监督,对移送执行、责令退赔、追缴违法所得等环节开展全面监督,对处置执行不到位的,精准提出监督意见,督促涉案财物及时返还被害人,办理相关案件38件。办理的一起涉财产执行活动监督案件中,法院在判决生效后未及时对41万余元扣押款作出处理,公安机关也未依据判决将扣押的30万元涉案款及时发还,检察机关依法监督并跟踪督促,推动71万余元涉案款依法返还。同时,召集法院、公安等召开联席会议,建立健全刑事涉案财物快速处置机制,进一步保障企业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