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方案
全省检察一体化门户网站导航

鄂州:打通涉企财产刑执行“最后一公里”

【字号:    】        时间:2025-10-30      作者:  

  “判决书上明确写着要退赔我们公司损失,但钱就是迟迟拿不到。”这是过去许多企业在刑事案件判决生效后面临的普遍难题。如何让生效裁判所确认的“纸面权利”,真正转化为企业能够实际支配的“真金白银”?

  今年以来,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市场主体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监督”省级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试点为契机,精准切入财产刑执行环节,开展专项监督,着力以检察履职“小切口”做实优化营商环境的“大文章”。

  数字破局:唤醒“沉睡”的案件线索

  面对财产刑执行线索发现难的问题,鄂城区检察院积极探索“数字+类案监督”模式,充分运用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监督模型,对检察业务系统、法院执行系统及公安机关涉案财物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智能碰撞、比对分析。模型运行以来,已成功发现并办理涉财产刑执行监督案件61件(含2024年37件),实现了从个案被动审查到类案智慧监督的转型升级,让以往难以发现的执行漏洞与违规行为无处藏身。

  全程监督 :打通执行“中梗阻

  突破传统“末端监督”的局限,鄂城区检察院将监督触角向前延伸至侦查、审判环节,向后覆盖执行全过程,构建起全链条监督格局。在侦查环节,重点聚焦涉案财物“查扣冻”的合法性与规范性,已办理涉案财物处置违法类案件17件,切实从源头保障市场主体财产权益。在审判与执行环节,紧盯“不当终本”、执行顺序错误、款项上缴不当等关键节点,办理各类监督案件22件。例如,在孙某某等人职务侵占案中,判决生效后,本应退赔给被害企业的5万余元款项,因衔接不畅,在暂扣款账户中“沉睡”近两年。经鄂城区检察院依法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并持续跟踪督办,该笔款项最终“完璧归赵”。

  以点带面 :从“个案纠错”到“类案治理”

  除了程序“梗阻”外,裁判文书表述不明、信息登记疏漏等问题也容易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损。在李某某盗窃案中,其家属在审判阶段代为退缴的17万余元违法所得,因未注明款项性质及归属信息,被法院误缴入国库,加之被害企业也未及时主张权利,导致问题长期未被发现。鄂城区检察院经调查核实,依法向审判机关提出监督意见,督促启动国库退库程序,最终使该笔资金顺利返还至企业账户。案件办结并非终点,鄂城区检察院从类案中梳理出涉案财物处置不规范、程序衔接不畅等共性问题,分别向公安机关、法院制发检察建议,推动涉案财务管理、强化程序衔接,从源头上防范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2025年以来,鄂城区检察院已累计为6家企业追回退赔款53万余元,有效修复了受损的经济关系,让市场主体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了公平正义与法治温度。

  机制创新 :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

  为巩固监督成效,鄂城区检察院着力强化制度建设与内外协同。对外,与法院、公安机关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联合公安机关出台《涉市场主体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监督与协作工作指引(试行)》,打通“信息孤岛”;与花湖商会等组织签订《检企协作备忘录》,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提供“订单式”法律服务。对内,提前介入涉黑案件财产刑部分办理;创新“财产刑执行+”融合监督模式,将财产刑执行监督与社区矫正监督、刑事检察、民事检察等工作串联,畅通内部线索移送渠道,凝聚法律监督合力。

  “财产刑执行监督,不仅关乎司法裁判的权威和公信,更直接关系到市场主体的实际获得感和营商环境满意度。”鄂城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试点工作,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财产刑执行监督,助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家们心无旁骛谋发展、安心经营创未来。”

00:00/00:00
倍速播放